咀香园杏仁饼是由萧友柏家的自梳女潘雁湘所发明制作。据《顺德县志》记载:当时,顺德蚕丝业发达,许多女工收入可观,经济独立。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,在婆家受气,地位低微,因此不甘受此束缚,情愿终身不嫁,于是产生了自梳女。“自梳”是一生的承诺,“自己的头发自己梳,自己的饭自己煮,自己的苦乐自己享,自己的生活自己养”。
潘雁湘心灵手巧,善于制作糕点,在《中山杏仁饼史话》中提到她,“虽然生产工具落后,但由于潘雁湘熟练技术,经她示范指点,效率颇高,每天可以制作原料80司斤(50公斤),日产杏仁饼3600个。由于利润极高,市场上出现冒名的咀香园杏仁饼。为保声誉,咀香园甚至修改饼模,以示。
萧友柏第二任妻子林大姑是个难得的经营人才,早在民国时候,为了与易味庐竞争,就想出一套奖售办法,如每购杏仁饼一罐(40个),奖励来购者一个;第二罐饼中,必有一个饼夹有一角或五分(双毫银),获奖这一角的又可购买四个。她也重视宣传鼓动作用,如在包装盒上印上“迩来饼食,多醉西饼,毋忘国货,本园主人,有见及此,独出心裁,选料上乘,精制杏仁饼……诸君光顾,请认梅鹤商标”的字样。以此提高竞争力。
那个时候的咀香园就凝聚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,保质保量,爱国爱民,善于经营,善于创新。而的咀香园一如既往地继承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,每当面临历史难题的考验,咀香园任都凭着这股韧劲化险为夷。
,在咀香园,不重视质量的员工就不是咀香园的员工,不重视咀香园生存发展的员工就不是咀香园的主人翁,相对于过去,现在更多的举措是延续咀香园的历史,开创咀香园的未来,如开设咀香园历史展览馆,首创咀香园工业游,将一部百年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。
民国时候的海外中山人,能聊解思乡之渴的是咀香园的杏仁饼,很多华侨探亲访友或邮寄,就因为一块薄薄的饼里包含了家乡的味道,凝聚了家乡的灵魂。在,我们完全相信,这块薄薄的饼不仅仅是凝聚着一个地方文化的灵魂,更是一部浓缩的百年创业史,一个民族的骄傲。